本文目录#

引言#

企业常在多云、私有云同时运行容器工作负载。混合云调度需要解决资源发现、网络互联与数据一致性。本文总结典型架构与调度模式。

调度模式#

  • 单控制面多节点:使用公共控制面管理混合节点;
  • 多集群协同:每云一个集群,通过 Kubefed/GitOps 管理;
  • 云原生调度器扩展(Clusternet、Karmada);
  • 基于工作负载类型划分区域。

关键要素#

  • 网络互联:VPN、SD-WAN、Service Mesh;
  • 存储同步:对象存储、数据复制;
  • 身份与安全:集中身份认证、策略统一;
  • 成本与合规:区域成本、数据主权。

架构示意#

graph LR
  GitOps --> Hub[Control Plane]
  Hub --> ClusterA[AWS EKS]
  Hub --> ClusterB[On-Prem K8s]
  Hub --> ClusterC[GCP GKE]
  ServiceMesh -.-> ClusterA
  ServiceMesh -.-> ClusterB
  ServiceMesh -.-> ClusterC

实践建议#

  • 使用 Karmada/Clusternet 实现跨集群调度;
  • 统一日志、监控与安全策略;
  • 采用基础设施即代码管理网络与存储资源;
  • 通过性能测试与容量规划确定工作负载放置策略。

总结#

混合云调度需要在控制面、网络、安全与成本之间取得平衡。借助多集群管理框架与自动化工具,可实现灵活的跨云容器调度。

参考资料#


本作品系原创,采用知识共享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禁止演绎 4.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